在《大团赵桥千年乡愁记忆》作品研讨分享会上的致辞
展开剩余70%张青云:在《大团赵桥千年乡愁记忆》作品研讨分享会上的致辞尊敬的姚海洪社长、姚建国老师;尊敬的各位莅会领导与嘉宾:
大家上午好!值此草长莺飞、春和景明的佳日良辰,我们驱车百里,来到夙称“吴盐重镇”的大美乡村赵桥,怀着万分感佩而欣喜的心情,参与浦东作家姚建国老师的新著《大团赵桥千年乡愁记忆》的作品研讨分享会,这是金山区诗词楹联学会与惠南文学社的又一次弥足珍贵的文化联谊,值得我们好好记载!与此同时,我本人也是资深的浦东新区文史学会会员,与姚建国老师也有社团同仁的缘分与友谊,更值得我本人倍加珍视!借此难得的机会,我谨代表我们学会,对今天新书研讨分享会的隆重举办表示诚挚的祝贺!向桑梓情深、笔耕不辍的姚建国老师及其他浦东作家、惠南作家表示由衷的敬意!
言归正传,自从本月初倪春军教授将姚老师这本新著转交我以来,我抽时间作了认真的拜读,终卷之余,不由得被本书中那种深沉的乡愁、洗炼的文笔、隽永的余韵所打动,更引起了我对赵桥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村落风貌的浓厚兴趣!本人作为一个定居沪郊金山二十余年的“新上海人”和文史研究者、诗赋创作者,自2013年受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信任与委托,执笔创作海派地域文化韵文作品《上海赋》以来,我对上海文化作过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但主要还是集中在都市文化方面,对上海乡村文化尤其是村一级的文化注意得还不够,这次读了建国老师这本特色显著、雅俗共赏的新著,可以说是如醍醐灌顶,不但对我启发良多,更是一次难得的补课!
根据我的阅读体会,个人认为《大团赵桥千年乡愁记忆》一书既饱含泥土芬芳,又承载厚重底蕴,其有以下两个显著特色,一、史料丰赡,言之有据。无论是村名的来历;还是盐场的兴衰;或是抗倭的义士;抑或是抗日的烽烟,都有具体生动的记述,言之凿凿,信而有征,从而增加了本书的历史厚重感,同时也给广大赵桥村民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二、详略得当,脉络清晰。本书体例精当,用心剪裁,共分为“传闻轶事”、“烽火留痕”、“乡愁记忆”、“习俗节气”、“乡贤名人”五个专辑,可以说是结构严谨,尺幅千里,极见匠心,将千年赵桥的前世今生串珠成链,而又具体而微,有迹可循,堪称令人欢喜赞叹!
古人云:“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曲折地道出了传统文化和乡愁记忆的重要性,它也是一个地方不断发展跨越、勇立时代潮头的丰厚滋养。综上所述,在当前林林总总的地方历史文物读物中,《大团赵桥千年乡愁记忆》无愧是特色鲜明而不可多得的珍本图书!读毕全书,本人喜赋小诗一首,聊表敬佩,全诗原文如下:
乡愁千载迄难消,
一卷新书纪赵桥。
喜看烟村今胜昔,
东风起处涌春潮!
拙作小诗虽然是急就章,但也饱含着我对本书的赞赏之情,对赵桥村美好未来的祝福之意,还请大家不吝赐教!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注(张青云 :中国楹联学会诗赋委员会委员、上海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金山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金山区图书馆古籍部主任)
发布于:上海市